新闻详情
一枚徽章 见证歌仔戏早年发展
来源:本站 作者:匿名 发布:2023-12-12 修改:2023-12-12
隶属:行业新闻 点击:184
近日,厦门徽章收藏爱好者蒋治从大同路一家旧货店“淘”到一枚“厦门市厦声芗剧团”徽章,这枚徽章见证了厦门早年歌仔戏剧团的发展历程。
蒋治告诉记者,这枚徽章是2015年10月大同路一处老宅搬家时,文物商人上门收购旧物时发现的。据《厦门市志》第四册记载,20世纪20年代前后,歌仔戏传入厦门,歌仔戏班(社)相继成立。大约在1918年,厦门将军祠就有演唱教习歌仔阵(歌仔戏早期表演形式)的歌仔馆“仁义社”。1925年,厦门双珠凤戏班改唱歌仔戏,班主曾琛聘请台湾歌仔戏师傅戴水宝(又名矮仔宝)来厦传授歌仔戏技艺,增聘歌仔戏艺人,全班从30多人发展到50多人。该戏班演出的第一个歌仔戏剧目是《山伯英台》。当时,他们在鼓浪屿戏园演出,风靡一时。泉州、同安、海澄等地纷纷来厦聘请其到当地演出。1926年,台湾歌仔戏“玉兰社”在厦门“新世界娱乐园”连演4个月,引起轰动。同年,厦门出现不少业余歌仔戏班(社)。1928年,双珠凤戏班到新加坡演出,场场满座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该戏班解散。
1938年,台湾歌仔戏班爱莲社来厦演出,因演出情况不佳,艺人散往四处谋生。次年,该戏班留厦艺人赛月金、子都美等重新组织戏班,改名为同意社。1942年后同意社几经辗转分合,于1947年1月以该社留厦艺人为基础组建霓光剧团。该团主要演出地点在龙山戏院,剧目有《冯仙珠》《英台山伯》《陈三五娘》《牛郎织女》等。1949年-1950年,霓光剧团仍在厦门演出,后到漳州黄金戏院公演。1953年该团在漳州角尾演出时,因剧团人员意见分歧,部分演员回到厦门另建厦门市厦声芗剧团。1958年,厦声芗剧团与海澄县艺联芗剧团合并,整编为海澄县厦声芗剧团。
同类新闻
- 2024-11-22 请道士作法安装门牌
- 2024-11-20 读懂党员徽章“密码” 奔赴“基层山海”
- 2024-11-19 小门牌”服务“大民生
- 2024-11-17 智慧门牌 一户一码实现一键救援
- 2024-11-16 从做外贸到玩转徽章,
- 2024-11-15 数字政务门牌走进千家万户